51看书网

繁体版 简体版
51看书网 > 大国崛起1857 > 第五百五十二节 怡和丝厂

第五百五十二节 怡和丝厂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跟许多行业一样,近代第一个在中国开战的现代化项目,往往是洋人带来的,从造船到纺织无不如此。

缫丝业也是如此,第一个在中国建立现代缫丝厂的,并不是中国人,而是怡和洋行。

历史上1860年他们就在上海开办了第一家缫丝厂,怡和缫丝厂,原本英国人是想把缫丝厂办到江南去的,可是不管是太平军占领江南,还是清军占领江南,都不答应他们这个要求,所以无奈之下只能放在了上海。

可问题是上海并不是一个桑蚕产区,上海周边主要是种棉花的,缫丝厂的原料蚕茧还得从苏州一带运过来。

运输不是问题,问题是蚕茧可不是一个死东西,它不是矿石不是棉花,蚕茧里面可是有蚕宝宝的,那是活的东西。时间一到,蚕宝宝会咬破蚕茧,咬破的蚕茧就是废茧,手工或许还能有办法处理,机器完全没辙。

这只是一个问题,即便在合适的时间内,能运到一些蚕茧,路程中磨损的,压扁的,也都不容易使用。

因此怡和洋行在上海办丝厂,他们要解决的问题很多,比如他们需要建设科学的运输设施,仿制蚕茧在运输过程中受损。即便运到了上海,蚕茧是季节性原料,江南的桑蚕基本上是春夏两季,他们要在这两个季节收购到一年所需的原料,这就需要保存设备。需要储茧设施,一般是建设冷库,否则蚕宝宝觉得温暖就会咬破蚕茧。

总之怡和洋行要解决的,并不是一个缫丝厂的问题,他需要解决的,是一整套现代缫丝体系的问题,这个问题不是他一个洋行能够办理的,巨大的投资且不说,还要跟地方政府进行各种沟通,可以说没有政府的大力支持,这个产业很难发展起来。

所以在运营的过程中,怡和缫丝厂经常遭遇原料不足的问题,停工几乎是常态,最主要的就是一个储茧的问题始终没有解决,于是在惨淡经营了十年之后,发现实在是竞争不过苏湖一带的手工缫丝,怡和缫丝厂直接关闭了。

十年,也就是从1860年到1870年,这跟太平军攻打上海没关系,在之前他们就要开不下去了。其实历史上最大的问题,是普法战争的问题,由于世界第一大丝绸生产国法国陷入了战争状态,导致过去依靠直接向法国出口生丝还能勉力支持的怡和缫丝厂才彻底经营不下去了。

原本他们直接关闭,但是这个时代,由于广東缫丝业的飞速发展,让事情有了变化。

徐荣村是上海第一批买办,但他的家族可不是他一个人来闯荡的,事实上他还是跟着他哥哥徐钰亭来的,徐钰亭早年在澳门经商,主要就是做外贸生意,可以说鴉片战争之前,他就是买办。

后来鴉片战争之后,上海开埠,洋人蜂拥进入上海,但是一时间场面根本打不开,因为上海没有澳门那一整套服务体系,结果宝顺洋行出借巨资,邀请在澳门时的合作伙伴徐钰亭来上海发展。

早在1846年,徐钰亭就在上海成立了一家亦昌丝茶土号,主要经营丝茶和鴉片,其实就是他在澳门做的那些事,丝茶是给宝顺洋行供货的,鴉片则是宝顺洋行给他供货的,这等于是将徐家在广東的贸易转移到了上海。

随着上海开埠初期的飞速发展,尤其是上海人不排外的独特性格,让徐钰亭在上海如鱼得水,几年之内就把生意做大了。徐荣村就是借助他哥哥的人脉和关系,来到上海的,开办了一家荣记丝铺,主要还是做生丝生意。

但徐荣村脑子活,一听英国人办贸易博览会,别人都不关心的情况下,他就寄了一包生丝去展览,结果获得了金奖,让大明官府注意到了他,邀请他办洋务,从此走上了官场。但他的家族依然在上海经营外贸生意,不但没有因为他退出而低落,反而因为他的人脉,做的越发大了。

他哥哥徐钰亭这几年身体不行了,可是徐家出了一个厉害的后生,名字叫做徐润,在后世也是大名鼎鼎的大买办,在历史上主要印记是后来帮李鸿章做轮船招商局。

徐润是跟徐荣村一起被徐钰亭带到上海来的,跟徐荣村不同的是,徐润一开始是被介绍在宝顺洋行当学徒的,一晃就是二十几年,徐润从一个学徒成为了宝顺洋行的买办,现在更是接过了家族生意。

此时的徐润主要还是以生丝、茶叶为主。但是年轻的徐润脑子活,这几年大明的缫丝业发展迅猛,两年前他就在老家香山县开办了一家缫丝厂,但是经营并不理想,竞争不过来自南海、顺德等桑蚕基础发达的那些缫丝厂,虽然还不至于破产,但是却也没什么利润。

徐润明白在广東徐家没有优势,可是在上海他们优势很大,恰好听说怡和洋行要变卖丝厂,丝厂的土地徐润不在乎,他在乎的是那些机器设备和工人。但是怡和缫丝厂的问题,徐润也很清楚,他也办过丝厂了,知道原料是最大的麻烦,法国人、意大利人是通过建设蚕茧储备库来为大工厂提供原料的,广東缫丝厂则是直接建在乡下,省去了这个设备钱。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